明朝宋应星编著的著作是《天工开物》。《天工开物》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(明崇祯十年丁丑),共三卷十八篇,全书收录了农业、手工业,诸如机械、砖瓦、陶瓷、硫磺、烛、纸、兵器、火药、纺织、染色、制盐、采煤、榨油等生产技术。
在中国科学史上,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和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,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光。在那个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中,两位科学家都把目光瞄向自然世界。
《梦溪笔谈》被称作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,以沈括为偶像的宋应星,创作出了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——《天工开物》。
仕途不顺,科学打开另一扇窗
处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,早年间与哥哥宋应升一同参加科考,在几次大的会试失利后,不再醉心于科考。虽然曾经简单仕宦,但都是乡野小官,在此期间,他已经把人生的追求转向自然研究。
农业技术、手工业生产,化学冶炼、声音传播,天体运动、万物变化,宋应星由此写就了前无古人,后难有来者的《天工开物》。
小时候在私塾读书,宋应星表现出天资聪颖的一面,很小就能过目不忘,自己做诗。
在经史子集的熏陶下,他更中意于张载的关学,“世界万物统一于气,气有聚散而无生灭,气聚则有形可见,气散则无形可见。”
形与气的唯物主义思想,为宋应星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注重实际的科学基础。
读书人都把科举考试当做征途,宋应星也不例外。刚开始还能取得乡试中举,往后却屡次不第,再往上的会试三次折戟沉沙,两兄弟彻底没了念想。
此后哥哥宋应升当了县令,弟弟宋应星只是教授生员——不入流的教职人员。然而,就是在最不起眼的任教时期,宋应星的人生迎来柳暗花明,大量的科学和人文作品问世。
眼光向下,生物自然无穷奥妙
作为封建时代的小官吏,宋应星很自然地就把目光瞄准农业。怎样才能让农民吃饱饭,怎样才能让农业丰收高产。
他曾经观察过麦子开花、水稻培育,总结出土壤、气候、技术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;他还记录了蚕蛾杂交引起的变异,从而为人工培育新物种,另辟蹊径。
从简单的物种变异,联想到环境变化、品种杂交、自然或人为的影响,宋应星的一系列猜想,与两百多年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不谋而合。
当近代西方文明遇到古老的东方文明,两个科学家的思维有了交集。达尔文苦苦追求的“物种进化”,竟然在《天工开物》里找到了重要凭证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宋应星关于“养蚕业利用杂种优势”的记录,在今天的中国稻田里书写着更大的传奇。
上世纪的60年代,当湖南一名农校教员给学生们踌躇满怀地讲述着杂交水稻,没有人会想到这会改变亿万中国人的命运。
他就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——袁隆平。当真是,古有宋应星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,今有袁隆平心怀“禾下乘凉梦”。
谈天说变,朴素哲学唯物思想
把农业生产流传下来,还不忘记载手工业的成就,在那个“重农抑商”的时代,宋应星堪称另类。
机械制造、砖瓦技艺、陶瓷工匠、硫磺炸药、纺织染色、制盐冶铁,采煤化工,应有尽有的工艺百科,反映了中国最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。
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经营,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冶金、陶瓷更是随处可见。
纵览《天工开物》,上、中、下三卷,分别记载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。
上卷是谷物斗麻栽培、加工,除此之外还有纺织、染色、制盐、制糖工艺;中卷包括砖瓦、陶瓷、车船建造,金属、榨油、煤炭、石灰、硫黄皆有涉及;
下卷记述矿物的开采、冶炼,兵器制造与颜料生产等。为了更加直观,更是图文并茂,极尽讲述。
“天工人其代之”、“开物成务”,这是宋应星之所以取名《天工开物》的原因。“天”即自然界;“工”指人的技巧;“开”是开发利用之意;“物” 就是物质财富。
“天工开物”就是在自然界的前提下,人工开发出各种财富。在唯物论的基础上,又提出了“土脉历时代而异,种性随水土而分”的辩证法思想。一切都在变化,世间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。
后记
生于1587年的宋应星,卒于哪一年却并不明了。因为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,宋应星和哥哥就成为亡国之臣。短暂寄希望于南明王朝,可惜所托非人。
愤而离世,隐居生活,宋应星殁于何时何地,已经无处考察。然而,他的那部《天工开物》,至今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芒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afuwuba@qq.com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wxw.com/n/9598.html